浙江省持續推進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
來源:應急圈 編輯:lgh 2024-11-18 08:59:5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11個市級指揮場所面積在1500平方米以上,90個縣(市、區)指揮場所中的87個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在浙江,各地應急指揮硬件建設均不斷完善。其背后,是浙江省對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
該省明確將這項工作作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按照應急管理部統一部署安排,推動各級應急指揮部成為應急管理部門服務保障黨委政府進行災害事故指揮處置的主平臺。在持續推進該工作的過程中,該省的災害事故處置能力不斷提升。
“指揮+救援” 協同作戰
走進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應急聯動指揮中心,信息大屏上實時呈現的動態風險點分布、資源調度情況、救援現場畫面等映入眼簾。通過打造集指揮調度、會商研判、響應聯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指揮陣地,該鎮為各類災害事故的高效處置提供了有力支撐。這是浙江全省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聚焦充分發揮各級應急指揮部信息樞紐和處置樞紐的作用,浙江省在全面完成規定動作的基礎上,結合本省實際,積極探索創新。
“7月初,浙江省印發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7月中旬,我們聯合省消防救援總隊召開現場推進會,對全省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同時成立工作專班,定期召開調度會指導督促推進各項任務落實。”浙江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主任吳勝巧說。
在杭州,今年3月起,該市進一步盤活行業監管部門人力資源,發揮各部門優勢,聯合“守陣地”。杭州市政府印發《城市安全值班值守工作方案》,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安全值班值守范式:由市應急管理局等20家單位和市委、市政府值班室組成專班,以“日常值班+重點時段加強值班”的模式值班值守。
此外,浙江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和消防部門全面建立聯合值守運行機制,實時共享119警情和火災處置全過程信息。在臺風、梅汛、強對流天氣、雨雪冰凍災害應對等重點時段,省市縣三級全部按照防汛防臺風“1833”聯合指揮體系,實體化運行聯合值班會商工作機制。
該省創新建立“1+6”模塊化編組應急值守機制,“1”是指帶班領導,應急狀態下轉為指揮員,牽頭組織會商研判和指揮調度;“6”是指每日值班(備勤)人員按綜合、信息、專業、行動、通信、控制等6個功能模塊編組。
“一旦發生需要啟動應急處置的突發事件,各模塊人員到應急指揮部按職責分工參與協同處置,并與前方現場指揮部設立的綜合協調、應急專家、搶險救援、通信保障、宣傳引導等工作組做好銜接,實現平戰快速轉換以及戰時狀態下指揮處置工作高效開展。”吳勝巧說。

· 11月1日,臺風“康妮”逼近,杭州市拱墅區依托應急指揮部體系迅速動員鄉鎮(街道)開展防御工作。·
數字支撐 高效運行
10月19日17時許,杭州市拱墅區上塘街道衢州街9號工地4樓發生火情。應急指揮部聯合值班輪值單位住建局迅速聯系公安、應急管理、消防等相關單位了解現場情況,并通知當日值班區領導入駐應急指揮部指揮大廳。駐場技術保障人員通過數字系統調取事發地周圍監控內容。很快,拱墅區應急管理局人員進入現場通過單兵設備向指揮部傳回了實時畫面。區領導根據現場情況做出針對性部署,現場迅速處置完畢,無人員傷亡。
“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指揮部能夠更直觀、全面地了解現場情況,從而做出更加精準的決策。”杭州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姚飛說。
近日,浙江省正在組織全省各地做好新版全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的測試和推廣應用,推進防汛防臺風在線、工業企業安全在線、?;啡芷诎踩诰€等系統的整合。
與此同時,為完善應急通信保障機制,浙江省按照“6小時內恢復通信”要求,在金華市試點基礎上,會同消防、通信管理等部門研究制定應急指揮通信協同聯動運行保障機制,統籌消防救援隊伍、航空救援中心、通信運營商、社會救援隊伍等力量,綜合運用無人機空中保障、地面突擊隊伍、衛星電話保底通信等,為“三斷”極端情況下快速打通災區通信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該省積極探索分級建立無人機救援專業隊伍,不斷拓展無人機在空中偵察、物資投送、森林滅火、通信保障等方面的場景應用。
目前,浙江全省應急管理系統已配置應急指揮車55輛、無人機305架、單兵設備2171臺、布控球446個、衛星便攜站117臺,所有多災易災村(社區)共配置了1.4萬余部衛星電話,視頻會商系統覆蓋所有鄉鎮(街道)并延伸到5900多個重點村(社區)。
“今年,我們還安排了專項資金用于進一步拓展370M集群對講系統和災害高風險區域視頻監控的覆蓋范圍,基本形成省內全域30分鐘直連現場的指揮調度保障體系。”吳勝巧說。

· 金華市應急指揮部運用無人機,實現空中高位遠程探測,傳輸受災區域情況,為搶險救援研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完善機制 提升效能
11月1日,受臺風“康妮”影響,杭州富陽區多地降雨量超100毫米。在富春街道方家井村,“山洪衛士”24小時監測著水位變化。
“‘山洪衛士’具有聲光電預警功能,可實時監測水位和雨量。監測數據一旦達到設定的預警值,設備將發出警報燈光、警鳴。目前,上下游、多個村莊的預警設備是關聯的,可以用大數據‘跑腿’形式,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達到戶到人。”富陽區應急管理局自然災害綜合協調中心主任鄧根平介紹,近年來,富陽區以“人防+技防”的方式不斷完善“叫應+叫醒”機制。
浙江省按照防汛防臺風“1833”聯合指揮體系運行機制,建立各級臨災預警叫應工作體系和數字化應用,細化完善災害預警叫應機制,以預報預警為令,按照“省叫應到縣、市叫應到鄉、縣叫應到村”要求,在發布高等級(紅色、橙色)暴雨、山洪、地質災害等預警時,各級應急指揮部通過一條短消息、一個電話、一次視頻“3個一”手段,第一時間叫應叫醒關鍵人,確保各級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基層負責人及時進入應急響應和指揮狀態,從而快速啟動災害防御體系。
為了提升應急指揮工作效能,各地結合實際展開探索。
臺州市實行“一庫兩機制”,根據不同領域需求,建立應急指揮專家庫,健全日常交流會商機制、急時輔助決策機制,定期分析研判難點問題,不斷提升應急指揮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遇防汛防臺等戰時應急任務,各領域專家協同部門業務骨干入駐指揮部,進行聯合會商研判。目前,該市入庫專家有530名,超3000人次參與輔助決策。
衢州市在建立軍地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消防與社會力量共訓機制、衢黃南饒四市應急救援聯盟機制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市縣鄉村四級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已完成21支專業應急救援隊伍,6支縣級、103支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伍,1652支村社應急突擊隊,16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和193名應急救援專家組成的專家隊伍建設。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