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頁
數字音視工程網

微信公眾號

數字音視工程網

手機DAV

null
null
null
卓華,
招商,
null
null
null
快捷,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中科國聲 | 見證人大70周年,每一票都是民主進程中的鏗鏘一步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ZZZ    2024-09-27 18:21:57     加入收藏    咨詢

咨詢
所在單位:*
姓名:*
手機:*
職位:
郵箱:*
其他聯系方式:
咨詢內容:
驗證碼:
不能為空 驗證碼錯誤
確定

 在“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嚴肅認真、周到細致”十六字方針指引下,中科國聲圓滿完成了上萬場會議服務保障任務,并收獲諸多客戶的高度認可。

編者按

  ?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而科技的進步更是這些印記中最為璀璨的部分。值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之際,本公眾號特別策劃見證人大70周年系列報道,旨在回顧那些推動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時刻。

  自1983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中科信息電子選舉系統便以其先進的技術水平,正式步入中國政治生活的舞臺,成為全國人大選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十余年來,中科信息電子選舉系統不僅見證了我國民主政治的蓬勃發展,更以其不斷創新的技術、穩定可靠的性能為每一次選舉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選舉制度的確立

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翻開了我國民主政治劃時代的一頁。而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確立,則是人民實現當家做主的重要體現。

  圖源:光明日報

  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會場外景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會議選舉方式曾經歷過鼓掌、舉手、無記名投票等多次變革,無論是鼓掌還是舉手,都不能完全做到“無記名投票”,因此“一致通過”成為當時選舉的常態。

  圖源:搜狐網

  舉手選舉投票現場

  而在無記名投票時代,選舉效率又成為一大難題。有科研人員回憶當時的情景:計票主要使用算盤,僅僅配置一個電子計算器,工作人員幾乎要花費半天時間才能統計出結果。有的機構的會議選舉工作,因為人工計票費時較長,“給代表們播放了兩場電影之后,計票結果還沒統計出來”。

  那么如何在保證選舉私密性的同時,使得選舉效率不斷優化?“成都所”電子選舉系統交出優異答卷。

 

“成都所”的一小步

人民民主的一大步

  1977年10月的一天,四川省計算站(現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科儀廠工作人員齊聚四川省科委主任的辦公室內。在這里,他們作下的決議將拉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選舉史的帷幕。

  第一代會議系統科學家合影

  為積極響應國家“科學發展”的號召,四川省委計劃研發計算機選舉系統應用于四川省黨代會及人代會選舉當中。計算機站抽調全站大部分科研人員,成立專項小組,開展研制準備工作。

  第一代會議系統科學家以強大的向心力及敢為人先的勇氣,團結奮斗,攻堅克難。從軟件、機械到外觀設計,研發人員均精益求精,嚴格把關。選票用紙和導電鉛筆都是研發人員赴長沙、重慶等地調研后的優中選優。

  科研人員正在對票箱進行測試

  1978年春,研發團隊圓滿完成研制任務,自主研發出一臺方便易用,萬無一失,符合我國傳統選舉習慣的計算機選舉系統。解決了人工計票流程漫長、環節復雜、計票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系統采用光電識別選票同步孔,對票面信息進行觸式觸點檢測,由填票人使用專用導電鉛筆標記實現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該系統被命名為“電子計算機實時處理選票系統”。

  第一代電子票箱

  1978年9月,崇慶縣黨代會將進行縣委委員選舉,7臺票箱運抵現場,500名代表同時進行投票,20分鐘內完成從投票到結果打印的所有流程。當宣布選舉結果后,全場代表紛紛贊賞,采用計算機進行選舉,“開了眼界、很安逸”。這是全自動“計算機實時處理選票系統”在我國的首次使用。

  1982年9月,電子選舉系統成功應用于黨的十二大,從最后一張選票投入票箱到顯示票數結果花了不到50分鐘,極大地縮短了計票時間。開創了我國國家級會議使用電子選舉系統的先河。

  黨的十二大電子選舉系統應用場景

  電子選舉系統的發展鐫刻著中國民主進程的深遠足跡,每一步都閃耀著智慧與進步的光輝。

  中國選舉制度曾歷經多個歷史性跨越,中科信息電子選舉技術也隨之不斷升級,每一代電子選舉系統都代表當下世界最先進技術水平。

  第一代電子選舉系統一次最多只能投兩張選票,并且必須正面投入,否則系統無法識別。

  到了第二代,票箱開始智能化,投票沒有了正反面的限制,主機也選用了微機,實現了與表決、報到、顯示系統的聯動,選舉結果還能顯示在大屏幕上。

  第五代選舉系統揚棄了原有的硬件、軟件和結構,采用高速圖像掃描技術,選票一旦投入票箱,選票結果數據就將自動傳至后臺,當即匯入計票結果,計票程序實現了與投票結果基本同步。中國青年報、香港文化報等,曾以“電子進入十三大”為題報道:“使黨的十三大實現了信息處理自動化,讓現代科技之光閃亮在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

  如今,電子選舉系統已更新至第十代,關鍵軟硬件采用了高可靠性的容錯架構,具備多層次故障檢測、隔離及切換機制,確保系統在異常情況下能自動調整運行策略,維持性能穩定,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抗風險能力,還保證了在復雜環境中的長期穩定運行。此外,系統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獨立的應急投票裝置,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快速切換至應急模式,持續保障選舉的順利進行,大幅提升了系統的應急處理能力。優化功能設計,增強選務工作支撐能力,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識別精度方面有了極大提高??蓪崿F在最后一張選票投完后1秒內即可生成選舉結果,并能夠確保100%計票準確率。據統計,計票效率比手工計票提高150倍。

  科技成果評價高速選票精準識別與處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7年間,十代電子選舉系統圓滿保障了黨的十二大至二十大,六屆至十四屆全國兩會等黨和國家重大會議,歷經上萬場會議實踐檢驗,統計結果無一差錯,在人民敬仰,國家象征的人民大會堂一次又一次地走向世界,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領先的科技水平,被中央領導譽為“會議系統國家隊”。

  歷次重大會議選舉圖

 

走進大會堂

更快、更準、更穩、 更優

  無論核心技術如何變化,“絕無一失”始終是科研人員堅守的底線。

  2023年3月,中科信息(原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新型電子選舉系統圓滿完成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工作。2900余名人大代表和特邀代表,使用中科信息自主研制的新型電子選舉系統,選舉產生新一屆國家領導人。

  圖源:新華社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全景圖

  這是中科信息自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第九次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供技術保障服務。

  為達成領導同志“絕無一失”的要求,公司耗時2年在國產基礎軟硬件平臺上,針對高速高精度圖像識別處理算法與精密機械傳動等多項高難度技術,開展了深入研究與持續優化。經過多輪大規??煽啃跃C合測試,累計模擬投票超過300萬張,確保系統在可靠性、穩定性和處理速度上實現顯著提升。

  “如果把電子票箱內的高速圖像采集與傳輸部件比作系統的‘眼睛’,高精度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則是系統的‘大腦’,負責運用高效圖像處理算法、智能分析等關鍵技術對‘眼睛’識別到的圖像信息進行分析。”公司技術負責人介紹道。

  中科信息新型電子選舉系統采用融合特征工程、先驗知識與模式識別的先進選票圖像識別算法,基于廣泛的樣本數據,實現了對各類選票的精準高效識別與解析,具備對復雜選票信息的自適應處理能力,能夠快速適應不同選舉場景和票型。結合多重自適應閾值算法與并行計算技術,系統不僅實現了高速掃描,還大幅提高了填涂信息的識別精度,確保數據處理速度與準確性的完美平衡。這一技術充分體現了人工智能在高速機器視覺與智能分析領域的領先應用。

  中科信息電子選舉系統目前已取得包括發明專利、外觀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在內的35項專利成果。

  技術專利(部分)

  “快、準、穩、優”成為中科信息電子選舉系統代名詞,科研人員用實踐證明了“絕無一失”的承諾。

  作為民主光輝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及參與者,中科信息電子選舉系統受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網、光明日報、澎湃新聞等國內多家權威媒體爭相報道。

  產品作為主題元素,被中國郵政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專題郵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紀念郵票。不僅記錄了時代的輝煌,更承載了民主進步的歷史重量。

  此外,中科信息電子票箱還亮相于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及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參觀。

  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

  二十大同款票箱更是被珍藏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見證民主發展歷程的珍貴文物。

  圖源:中國環境報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豐碑永筑 薪火長傳

  每一個高光時刻的背后屹立著的是一代代科研人員鑄造的精神豐碑。

  公司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基地,擁有由張景中院士領銜的科研人才隊伍。

  團隊合影

  1990年由張景中院士、著名數學家楊路提出的定理機器證明的數值并行方法,共同解決了困擾西方自動推理研究領域30多年的難點,被稱為“張楊定理”,是國際公認的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被國際學術界譽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發展的里程碑。該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計算機應用方向的最高獎勵。

  右上:院士張景中   右下:著名數學家楊路

  一次次黨和國家重大會議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會議系統科研人員。在實踐中,科研人員不斷求索,向上攀登,以“無我”精神奮斗和堅守,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攻堅克難,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

  涌現出一批如崔喆博士這樣的優秀工作者,曾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共中央辦公廳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黨政機要密碼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四川省勞動模范稱號等多項國家重要榮譽。

  崔喆博士獲四川省勞動模范表彰

  在他們的帶領下,會議系統國家隊持續高水平向前邁進,現已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項,獲得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在內的科技獎勵200多項,擁有專利及軟著300多項。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創新驅動發展”宣傳典型單位之一。被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譽為:“中科院一張靚麗的名片”。

  榮譽證書(部分)

  

步履鏗鏘 筑夢未來

  1977年至2024年,會議系統國家隊——中科信息已走過47個春秋,盡管在人生長河中不過是短短一瞬,然而相對于以微秒、納秒為計算標準的計算機科學技術而言,卻是一段漫長的歷程,而這個歷程仍將不斷向前延申。

  自電子選舉系統研發后,會議系統國家隊先后研發了報到、表決、信息化系統、發言、擴聲、同聲傳譯等系列產品,覆蓋會議全流程。

  在“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嚴肅認真、周到細致”十六字方針指引下,公司圓滿完成了上萬場會議服務保障任務,并收獲諸多客戶的高度認可。

  47載櫛風沐雨,回望往昔,我們銘記那些先驅者的智慧與勇氣,是他們以無畏的探索精神,為電子選舉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子選舉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對“人民民主”理念的深刻踐行,是對民主真諦的又一次深刻詮釋。而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肩扛“國家隊”的使命與重擔,必將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收集,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任何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或有侵權行為聯系本站刪除。(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不可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
掃一掃關注數字音視工程網公眾號

相關閱讀related

評論comment

 
驗證碼:
您還能輸入500
    lutube成人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