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加持 視源股份如何以會議小切口助力企業全面數字化
來源:CVTE視源股份 編輯:ZZZ 2024-07-03 09:09:25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不要組織大型會議,除非你確定它們能為所有與會人士帶來價值。”這是馬斯克曾寫在特斯拉內部信中的內容。他提出,絕大部分企業內部問題來源就是各個部門之間溝通不善,解決的方法就是確保所有級別的信息自由流動。
難以實現有效的會議溝通,是當前困擾很多企業的痛點所在。高頻會議消耗了員工大量時間精力與工作熱情,但如若信息流動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交流的過程往往事倍功半,決策要求同樣不能自上而下精準傳達。
線上會議變多了,但信息交流反而更加遲緩;供應商選擇增多了,智能功能引入了,但難以直接轉化為終端產品的提升……隨著產業數字化進入深水區,這些問題開始成為諸多企業進一步釋放數字化潛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阻礙。

近日,視源股份(股票代碼002841)旗下品牌MAXHUB領效,先后與英特爾、微軟官宣合作計劃,為全球企業提供專業、系統的視頻會議室搭建方案,助力企業提升遠程協作效率。
作為中國顯示與交互控制的知名企業,視源股份對產業鏈創新協同和數字化服務具有豐富的實踐積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加持下,其正致力于將其技術和場景應用的優勢延伸至數字化服務領域,從供應鏈、企業服務等多個層面,幫助上下游打造新質生產力。

解決問題的數字化,才是有效數字化
“產品的創新與迭代,需要從用戶真實需求出發,而非建設空中樓閣。”在今年4月舉行的新品發布會上,視源股份企業服務事業群總裁李建民如此描述其會議解決方案的研發過程。
事實上,數字化停留于表面是當前不少企業進入轉型深水區時面臨的普遍問題,埃森哲發布的《2023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研究》顯示,只有22%的受訪中國企業全面考量轉型部署,不到三成(28%)的企業認可數字化轉型需要持續進化,大部分中國企業仍只關注單一的業務轉型,尚未認識到企業重塑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
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不一而足:一方面,數字化服務商品牌系統紛繁復雜,不同體系間難以實現兼容互通,使得企業不同業務、不同部門間也常常被阻隔,數字化停留于單個流程環節。
另一方面,企業本身對缺乏數字化深入理解,只將其作為面向特定用途的工具,而非將其融入完整的辦公場景中,導致“穿新鞋,走舊路”的情況時有發生,非必要的數字化功能反而成為負擔,這也是“線上會議變多但效率變低”廣受抱怨的主要原因。
對此,MAXHUB領效的解決方案也從兩方面雙管齊下。視源股份企業服務事業群副總裁陳思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在產品端,MAXHUB領效了打造開放兼容的系統,實現多品牌、多系統互聯互通統一管理,并通過一體化服務云平臺——領效星云聯動不同場景下的設備,進而打通設備、空間與數據,實現不同部門、不同業務流之間的數字化流程對齊。

在用戶端,基于對實際場景的深入研究,MAXHUB領效在將技術套件、產品套件標準化以降低員工上手門檻的同時,通過系統間的有機融合,使得設備、功能的組合覆蓋不同場景的實際需求。例如會議場景中的信息表達、記錄和總結,展示場景下的多模態呈現、實時互動等核心需求,數字化不再是獨立的功能,而是結合場景需求使員工自然而然運用、參與的流程。
2022年工信部印發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中就提出,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展示場景融合應用和轉型方法路徑,增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和意愿。
“我們認為,面向會議場景的解決方案一定是一種軟硬件結合的方式。但核心只有一個,就是貼近場景,面向各類辦公場景下的核心需求,用可選、可組合的方案對會議‘刪繁就簡’,從而完全釋放數字化帶來的生產力提升。” 陳思炯說。
賦能產業鏈升級
高效會議解決方案的應用價值,取決于各子系統的能力上限,對于由會議平板、LED一體機、智會屏及相關硬軟件產品組成的顯示交互系統,每個交互終端的標準化和易用,是保證其在辦公系統中協調、高效的基本條件。
作為背靠視源股份的MAXHUB領效,優越的服務能力離不開前者在企業數字化軟硬件市場的長期積累,也成為其作為供應鏈的一環,推動產業上下游數字化發展的重要依仗。
據視源股份發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MAXHUB領效中國會議平板市場出貨量市占率提升至29%,連續7年保持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領先優勢。
同樣受益于視源股份豐富市場積累的業務還有其工控品牌SPES TECH,依托視源股份強大的資源池供給,通過深研不同行業的制程圖譜,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行業計算機解決方案,應用于各類行業場景中,確保生產制造穩定運行,并可以滿足大批量以及少量多樣的彈性供應交付,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化升級。在整體電子料大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SPES TECH可以保持連續、穩定的產品達交。

近年來,作為B端制造業供應商和數字化服務提供商,視源股份正嘗試用更系統的行業視角理解客戶需求,將硬件、技術方面的優勢延伸至整體的產業合作中,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陳思炯表示,以會議場景為例,目前視源股份MAXHUB領效在全球已積累了超80萬間會議室案例,且硬件設備溝通了線上空間與線下空間,在會議中的用途亦非常廣泛,豐富的場景經驗有助于加深其對企業需求的理解,并將其轉化為對硬件功能、軟件系統、大模型數據等方面的優勢。
除了數字化會議與智能工控,作為長期深耕電子控制模塊和智能顯示模塊的產業鏈供應商,視源股份亦通過提供一站式驅動與控制解決方案,有效助力生活電器行業的發展。
“目前,在生活電器領域,視源股份會與整機廠商成立聯合開發實驗室,把研發作為合作的核心進行重點展開,雙方從產品規劃、系統設計、器件選型等多方面聯合研發,打造符合客戶需求,解決客戶痛點的產品。” 視源股份生活電器事業群總裁王琪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她進一步指出,這種合作模式的變化,使得部件廠商與終端用戶之間得以打通,產品設計與功能升級能夠更貼合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需求,視源股份能夠將自身的數字化積累和創新能力賦能到更廣泛的上下游協同中,為終端廠商提供定制化、高質價比的升級方案。

這種更具產業協同效率的合作模式也在市場實踐中收獲了肯定與認可——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視源股份生活電器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7,940.41萬元,同比增長60.50%,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由3.13%上漲到5.25%。
數字化、智能化打造行業優勢
“作為供應商,數字化、智能化不僅是終端廠商需要考慮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將人工智能相關先進技術直接融入到我們的供應鏈合作伙伴產品生產線中,將大大提升產業整體的協同效率和創新能力。”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王琪峰如此形容公司對產業數字化的理解。據了解,除了進一步依托音視頻技術、信號處理、人機交互、系統集成等方面的技術積累,鞏固顯示部件、教育和會議設備等方業務的市場地位外,視源股份也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用AI為從硬件到軟件進行產品升級與賦能。
同樣以數字會議領域為例,陳思炯指出,過去數十年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大部分企業已經積累了體量巨大的結構化數據,并用于企業的經營分析、趨勢研判等場景,但對于非結構化的數據價值挖掘是非常有限的。大量關鍵事項的推進、規劃的構思,以及重要經營決策的商議在會議中發生,其語音、書寫、視頻等過程性數據卻未被有效留存,沉淀為企業數字化經營的價值。

對這些數據價值進行挖掘,既需要打通不同會議系統、提升設備采集能力,還需要以合適且高效的方法對其分析和運用,在視源看來,AI大模型就是那個最合適的答案。
“就我們對大部分客戶的觀察,會議場景數字化面臨的問題很多是細節性問題。例如在不同規模、不同用途會議下,各類設備啟用情況、參數配置也是不同的,額外調整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對于不同主題的會議內容,需要通過會議記錄留存的討論形式、重點信息也各不相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基于場景的智能化方案加以解決。”
他進一步指出,有別于其他辦公場景,會議面對的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的溝通需求,這就使得設備之間、軟硬件之間的協同,去除冗余信息保留有效溝通尤為重要。標準化的產品和基于大模型能力的個性化服務,將是為會議場景“刪繁就簡”,打破無效開會怪圈的最終方案。
雖然引入智能化的研發過程并不輕松,但大模型對數字化能力的提升可謂立竿見影。據了解,通過MAXHUB領效的客制化服務,用戶得以依據自身的差異化需求,選擇適合的解決方案來完善企業的會議數字基礎設施,既可以選用小數據、行業化、和本地化的小模型,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對應的大模型加以配合應用,達成數據應用效率的最大化。

“AI技術的蓬勃發展,讓數據價值的進一步釋放有了更多可能,MAXHUB高效會議解決方案,將是我們作為會議賽道引領者的又一次創造性實踐。”陳思炯如此總結到。
除了會議場景外,在生活電器業務方面,視源股份也持續加大對AI算法、計算機視覺等機器人關鍵技術方面的投入,其對機器人控制與系統、視覺計算、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技術領域的研究部分已應用于產業鏈部件產品中。
產品力的提升與創新,離不開視源股份長久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2023年其研發支出14.37億元,占該年營業收入的7.12%,自2017年上市以來,公司研發投入累計超70億元。
“數字化與智能化是大勢所趨,相關領域的投入將進一步鞏固視源在產品層面的領先優勢,為各行各業以及產業鏈提供定制化、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陳思炯表示。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中提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方主體應聚焦中小企業特征及需求,研制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小快輕準”)產品。當前,產業數字化發展正經歷從初步應用到場景賦能的關鍵期,以人工智能打通軟硬件生態,或許就是切實滿足企業需求,提升數字化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