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MiP:誰將是微間距LED顯示之王?
來源:Pjtime 編輯:lsy631994092 2023-05-31 09:28:04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進入2023年以來,微間距LED市場(小于P1.0的產品)進一步擾動。不僅有來自上游和終端的價格下滑,更有MIP技術加速入市帶來的“路線”之爭。與傳統的COB技術高端高打相比,MIP主打“靈活”和“成本”,二者正在構成微間距LED直顯市場的“大小王”組合。
MIP加速成熟和入市的新時刻
從傳統LED直顯產品看,封裝結構主要包括SMD、IMD和COB三種技術。其中,作為最具成熟性的技術,SMD在微間距時代、特別是面向顆粒尺度越來越小的mini/micro LED時顯得無能為力。目前,主流的P1.0間距以下LED直顯產品主要采用IMD和COB兩種技術。二者幾乎都能滿足目前已經推出產品的P0.4-P0.9規格型號。
但是,與COB技術比較全面的適配與每一個規格線不同,多合一技術的IMD封裝也面臨著“越是小間距尺寸,難度越是提升、規格越是不好確立”的問題。即P0.9主要采用四合一燈珠的IMD規格;但是P0.4時代,是不是要采用十二合一規格的IMD呢?如果單一CELL結構封裝更多LED晶體顆粒,IMD就成了小號的COB!

恰是這樣的難題之下,行業發現了另一個封裝路徑:MIP。該技術其實在很多方面與COB、IMD很像,只不過是在封裝規模上堅持,一個基礎結構只包括一個完整像素。MIP是典型的獨立燈珠封裝,并兼容下游表貼生產工藝。這樣讓MIP封裝,在測試、修復、工藝容錯等方面更為靈活;同時,下游整屏生產也因為采用表貼傳統工藝、以及單一規格MIP就能滿足多規格終端產品的特點,變得更為靈活和低成本(如一個0.4的MIP燈珠就能滿足P0.5到P1.2等間距指標終端屏的需求——這方面,COB和IMD都是“封裝結構就是終端間距”,封裝與終端規格是一一對應關系)。
某種角度看,MIP就像是獨立像素的COB封裝:即具有COB芯片級集成的可靠性,也擁有獨立燈珠的靈活性,且對micro時代巨量轉移的可靠性要求要低1-2個數量級。
恰是因為MIP的這些優勢,讓這一技術雖然在微間距LED時代,晚于COB和IMD出現,但是卻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風頭無二”:例如,IMD技術最早的支持者和發明者之一,國星光電在ISE 2023展會上推出MiP系列新品。如MiP-C0404器件,尺寸為0.40 * 0.40*0.23 mm,可適配多種點間距的產品應用;MiP-C0606FTP器件采用共陰設計,可適應P1.5-P0.6任意點間距,適用于戶內超高清顯示場景。——兩個規格的MIP就滿足了小間距和微間距LED直顯絕大部分需求。包括三安光電、晶臺等行業上游大佬也都推出了以0404規格為代表的MIP產品。下游市場,各大終端品牌也動作頻頻。行業專家預計2023年將是MIP元年,市場參與規模至少是2022年的10倍。
產業鏈布局博弈,MIP和COB截然不同
對于MIP和COB的競爭,行業現在的共識很多:例如,MIP的靈活性會帶來快速的規模成長;MIP和COB共同競爭下,“折中”的技術方案IMD可能會率先邊緣化或者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共識之外,行業內對MIP和COB技術的認知分歧依然不?。?/p>
第一, COB技術的劣勢在于墨色一致性難度、檢測和修復難度、封裝工藝可靠性要求更高、無法單像素分光篩選等方面。但是,多年來COB技術的發展,已經日益建立起更為成熟和可靠的供給體系,且市場規模還在不同擴大。以上提到的“技術難題”都已經初步解決,并向更深層次的解決前進。如,巨量轉移技術的成熟、效率和可靠性提高;更高品質的LED晶體和可靠性等,都在持續改善COB的技術難度結構。
另一方面,最早一批COB大屏已經應用超過5年之久,效果和可靠性表現得到了廣泛證實和檢驗。COB作為一種高端技術方案,深入人心,成為了市場高端選擇的標桿。

同時,COB的產業鏈也更短一些,從LED外延到終端,不在需要傳統燈珠封裝市場中“上游有晶圓、中游封裝、下游終端”的三個環節,而是變成了“封裝和終端更多整合在一起”的結構;或者是上游企業直接進行COB cell封裝的結構:這極大改變了行業的利益和核心技術能力分布,對行業企業接下來的技術路線布局亦有極大影響。
第二, MIP封裝的核心優勢在于“靈活”,其對終端企業、特別是不掌握COB技術、沒有進入芯片級封裝工藝市場的終端品牌,是進入微間距LED市場的“極佳路徑”。但是,市場亦擔心,更多的中小品牌通過MIP進入微間距LED顯示市場,會帶來“山寨效應”,參差不齊的終端品質和市場策略,對MIP技術的形象造成傷害。
從需求角度看,微間距LED市場具有技術密集、品牌軟實力密集的特點。即至少目前,微間距LED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場,其對成本靈活性的敏感度并不是很高,反而對產品的可靠性、品牌的口碑更在意。
未來,微間距LED市場擴大,成本競爭一定是重點方向之一。但是,微間距LED面向的應用依然以8K等超高清高端需求,以及一體機等準零售和消費類市場為主。這些需求即便在“價格成本大幅下滑之后”,也依然是“品牌軟實力敏感型市場”。
所以,MIP封裝對于表貼技術為主的二三線LED直顯企業的工藝和成本友好性,生產組織的靈活性,是不是會成為真實的“市場競爭力”,依然存在巨大懸念。
第三, 對于市場頭部品牌,也是最有可能率先擁抱MIP技術的企業,其基本都是行業內COB技術產品的“大力支持”者。對于終端企業而言,COB的技術門檻高,也意味著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環節,在產品差異性和增值上更有作為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MIP和COB在頭部LED直顯品牌看來,可能更像是差異化選擇,而非替代關系:甚至COB和MIP會是高低搭配——即,有行業專家指出,MIP更大的意義是在小間距和微間距上取代IMD和SMD,而不是與今天的高端技術COB競爭。且從技術的動態發展看,隨著巨量轉移的技術進步、LED晶體可靠性和性能冗余度的提升,COB封裝的上升空間也還很大。頭部企業在技術路線上,多頭下注是常規操作,MIP時代也不會例外。繼續做好COB,并真誠接納MIP新路線,大概是頭部企業的共同選擇。
從以上分析看,MIP和COB的競爭,不僅僅是既有技術條件下的較量,也是未來持續技術進步下的較量——MIP是新的行業突破,誰又能保障COB未來不會進一步突破呢?同時,產業鏈不同環節對兩大技術的態度、不同企業在兩大技術上的不同實力和利益,也會決定行業整體市場在兩大技術上的布局結構。
從發展角度看,MIP是否依然有過渡性值得思考
“MIP一出,IMD就不吃香了!”一位行業專家表示,IMD作為過渡色彩濃厚的技術,多合一方案,已經顯示出告別歷史舞臺的趨勢。這不僅因為IMD處于MIP和COB的夾心競爭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多合一技術自身就具有“過渡性”:MIP是單燈珠、COB是大規模集成;IMD更像是MIP和COB技術的簡配。

類似的擔憂其實也出現在MIP技術上:即從micro LED顯示來看,MIP技術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MIP技術只適用于大尺寸直顯市場,micro LED則還要瞄準近眼微顯示、穿戴和車載等中小尺寸顯示場景。后者不太可能用MIP結構解決量產問題——即進一步的以一次性更大規模的集成(遠超大屏直顯COB量級)巨量轉移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進步,是微型和中小尺寸micro LED顯示的基礎。
如果中小尺寸micro LED顯示技術能夠成功商用和成熟,那么其技術應用在大尺寸的“高級CELL”模組結構性產品上,即COB等技術路線上,必然會帶來COB技術的再次躍遷式升級:包括成本和可靠性的競爭力都會進一步提高。那時候,微間距LED直顯市場MIP的優勢就可能下降。
目前,MIP的眾多優勢是通過折中路線實現的:如,對巨量轉移可靠性要求低、對檢測修復要求低等。這些優勢之所以是優勢,是因為巨量轉移技術還不夠成熟和可靠;是因為實際大規模集成封裝的缺陷率依然比較高(超過十萬分之一)。如果這些技術問題解決了,MIP的優勢就會下降。
另一方面,MIP解決成本問題的方法也很獨特:單一燈珠封裝提升了“成品率”,這是MIP和COB比,具有成本優勢的關鍵點。即如果COB成品率提升,即缺陷率大幅下降,那么這個優勢就會顯著淡化。——而微間距市場,真正的成本問題來自于“更多的像素數量”:間距越小,單位面積像素越多,成本越高。即便MIP封裝后端采用的成熟的表貼工藝,很難在這方面有成本上的突破。
當然,如果跳出微間距的框架,在更大眾一些的應用產品,如P1.2、P1.5、乃至P3.0等產品上看MIP技術,其優勢依然巨大。MIP幾乎是mini/micro 規格的LED晶體應用在更大間距指標LED直顯屏上的“最優解”。因為間距指標較大,這些產品上應用COB技術反而可能得不償失。COB技術是更擅長于高像素密度的高集成封裝。
“不斷的有新技術涌現,這是過去10年LED直顯行業的最大特征!”業內專家表示,沒有人敢擔保今天的哪一種技術就是“終極方案”,MIP也是如此。因此,站在技術不斷發展,乃至于可以用“爆炸”形容的今天的LED顯示產業圖景之中,企業的技術選擇必須保持對“未來創新可能性的敬畏”。
即,從應對未來技術路線的升級風險角度看,COB和MIP都是必須堅持和持續投入的方向。二者很長時間內,合作會大于競爭。至于最終什么技術會取得真正的“統治地位”,還需要時間和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檢驗。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