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爾蘭大學推出Eyecam人眼網絡攝像頭,能以高保真度復制人眼動作
來源:互聯網與觀察 編輯:QQ123 2021-05-12 08:47:19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據悉,該攝像頭由薩爾蘭大學馬克·泰西爾(Marc Teyssier)領導研發的,旨在疫情期間,提高人類與攝像頭之間的交互性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泰西爾表示,“Eyecam”看起來與真的人眼十分接近,當然,這并不是為了嚇人,而是為了在一對一的對話中通過這種特殊的互動來傳遞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
“Eyecam”不僅能夠模仿用戶的眼部動作,人們還可以通過觸摸、輕拍甚至揉捏來與其進行互動。例如,當你想關閉攝像頭時,只需將用手遮住“Eyecam”的眼睛,它就可以閉眼。
據了解,“Eyecam”的人造眼球擁有網絡攝像頭傳感器和鏡頭,而在周圍由假硅膠頭骨覆蓋,通過6個電動伺服電機可以控制眼球和眉毛。
通過樹莓派Zero能夠通過USB口與PC連接作為網絡攝像頭使用。此外,其代碼源完全開放,用戶可以自主下載并制作自己需要的代碼。
Eyecam 的五種角色
實際上,不論是攝像頭、智能音箱,還是動作感知雷達芯片等,傳感設備已變得無處不在。
德國薩爾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認為,以下幾個層面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
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程度如何?
我們如何與他人溝通?
我們的行為與自我認知如何?
我們在公共、私人環境中感受到的舒適和安全程度如何?
我們如何與傳感設備交互?
研究團隊之所以將研究對象確定為攝像頭,有兩方面考慮。
首先,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一設備,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關于它的討論中、并貢獻自己的個人經驗,從而促進對人與技術關系設計的包容性討論。
其次,網絡攝像頭作為圖像傳感設備存在“模糊性”,因而值得研究——它們是遠程通信的基礎,其中的干擾和隱私風險也值得考量。
基于此,研究團隊設計出的 Eyecam 將扮演 5 種不同的角色,它可以是一位調停者(Mediator)、一位觀察者(Observer)、一面鏡子(Mirror)、一種存在(Presence)、一種代理(Agent)。
3D 打印+樹莓派
研究團隊設計的 Eyecam 以人眼形態為模型。
外形上,它是一只受驅動的眼球,直徑為 24 毫米,瞳孔部分則是一臺攝像機,另外眼瞼和眉毛部分都受驅動,共同構成一款高度擬人化的設備。
具體來講:
硬件方面,Eyecam 由多個 3D 打印部件組成,包括樹莓派打造的攝像頭(支持 USB 連接)以及受 Arduino 板控制的眼球、眼瞼和眉毛等 6 個伺服系統(雷鋒網注:又稱隨動系統,是用來精確地跟隨或復現某個過程的反饋控制系統)。
軟件方面,包括控制伺服系統的 Arduino sketch、Linux 樹莓派,以及視覺控制電機、運行計算機視覺處理的 Unity 界面。
目前 Eyecam 系統已開源(鏈接:https://marcteys.github.io/eyecam/)。
另外在材料上,皮膚部分是由一種皮膚色素硅樹脂(Ecoflex00-30)制成。
為提升逼真程度,研究團隊還做了這兩方面努力:
眉毛和睫毛部分均選用真實的人類毛發。
通過電機分別模仿人眼外直肌和中直肌的側向運動,以及上直肌和下直肌的垂直運動。
最終,Eyecam 能夠很好地對視野范圍內的人及周邊環境進行識別。
和他人聊視頻的時候,Eyecam 眼球的轉動決定了畫面的方向,Eyecam 閉上眼,畫面就會變黑,真是有種把自己的眼睛掛在屏幕上方的既視感。
其實關于 Eyecam 的玩法還有很多,不得不說,雖然 Eyecam 看著有些詭異,但的確要比傳統形態的攝像頭更有溫度,某種程度上對人機關系進行了一番革新。
最后一問:如果有機會購買這樣一款智能化攝像頭,你會選擇入手嗎?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