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日 | 大華股份助力城市應急管理智慧升級
來源:大華 編輯:lsy631994092 2020-05-13 08:49:57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5月12日
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是今年的主題
伴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我國應急管理部門積極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全面提高防災減災信息化能力,強化救災應急處置能力,形成全流程、大應急、大安全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
當前地方一線應急管理部門在構建綜合應急管理能力過程中,普遍遇到以下建設難點:
·監測預警能力感知手段不全面
·風險識別算法和手段不完善
·應急聯動決策數據無支撐
·應急救援裝備不智能,無聯網
大華股份依據國家“以防為主、防抗救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的指導方針,深入洞察應急指揮中心、移動指揮部和災害現場三大場景,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依托AI、物聯網、融合通信、視頻會議、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構建(1+2+5+5)智慧應急綜合解決方案,幫助應急管理部門在常態下更好地發現風險、管理風險,提升事件處置能力,在非常態下更好地把握全局、抓住關鍵、高效指揮和決策,最終實現“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目標。
立體物聯感知
健全監測預警防控體系
針對安全生產領域,采用安全帽識別,智慧人臉等先進算法,建立人員與風險行為關聯,保障人身安全;針對自然災害領域,采用火焰識別,水位識別等智能設備,建立災害事件的智能監測預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針對城市安全領域,采用人群密度、高危車輛等識別技術,進行人,車風險的數據碰撞;通過多維的感知數據,先進的算法模型,協助用戶對轄區內的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城市安全實現全方位智能監測。
綜合監測監管
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針對?;菲髽I、化工園區等重點企業,從人員、車輛進出自動化識別,到生產設備的溫度,濕度,壓力等監測預警,到作業人員的脫崗、違規等規范監測,再到風險隱患整改流程業務閉環等,大華股份結合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實際需求,實現企業全域監測、聯動預警、快速響應,立體化保障安全生產。
精細化管理
強化戰時應急救援能力
對于各領域的突發事件,進行事件標簽分析,分類智能推送應急預案,關聯周邊視頻設備和救援資源,精準定位相關應急資源、責任人,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協同會商快速制定高效的救援方案;利用融合通信技術,融匯衛星,無線電話,視頻,對講等通信手段,助力指揮中心多部門協同作戰指揮調度,實現精細化、高效的指揮管理,救急救命于水火。
專業救援裝備
切實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寬帶、窄帶自組網、衛星通信等設備實現應急現場快速無線組網,傳遞現場實時信息;智能消防機器人識別分析火災現場的人員和熱源,實現專業精細化滅火;無人機、移動布控球迅速捕捉現場視頻感知數據,應急指揮車奔赴現場展開前后端協同指揮調度;多種應急救援裝備聯動,切實高效保障人民群眾和救援隊伍的生命財產安全。
典型案例
湖州某縣應急管理局
大華助力湖州某縣應急管理局應急能力建設,整合應急、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多維度數據,構建應急數據采集與匯聚中心,結合AI、IoT等技術,實現各類自然災害、緊急事件監測預警;提供應急一張圖、融合通信、可視指揮、數字預案等應用,實現以縣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聯動基層應急單位,打造縣、鄉鎮、村三級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切實提升基層應急“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建設。
天津某區智慧應急系統
系統以區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以部門、街鎮應急系統為節點、以詳實數據為支撐,打造上下貫通、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綜合調度、安全暢通的應急指揮管理體系;通過一網五庫,實現對視頻監測、視頻會商、應急值守、指揮調度、事件回溯等功能模塊深入應用,有效提高政府應對各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大華智慧應急綜合解決方案結合應急管理部門信息化需求,實現全流程,大應急的管理信息化,從前端全面感知實時數據,進行風險智能識別分析;從應急管理的人、車、環境、風險數據碰撞,進行應急管理數據支撐;從單兵設備、無人機、消防機器人、應急指揮車等智能裝備,進行協同調度指揮,大華股份不斷助力應急管理部門信息化水平提升,逐步實現全災害、全流程、多方參與的可視化,智能化應急管理。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