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加速!Micro LED技術獲得重大突破
來源:廣東LED 編輯:swallow 2019-10-22 08:59:48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Micro LED量產的進程,隨著技術的突破,正在加快。
3μm巨量轉移獲得突破
Mikro Mesa Technology成功開發領先全球的無壓合低溫鍵結3μm 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讓Micro LED顯示技術量產之路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Mikro Mesa 2017年開始與南京中電熊貓合作,在中電熊貓的實驗室,經過兩年的開發,完成了此項領先業界的先進顯示器技術。 Mikro Mesa的技術使用了直徑3μm的μLED芯片,為領先業界的超微小尺寸,讓磊晶片的利用率達到極致的高水準。轉移尺寸接近4吋,一次可容納高達數百萬顆以上的μLED轉移,并可進行多次多色μLED的轉移。而大尺寸的轉移面積,可大幅減少轉移次數,并增加了大尺寸全彩色顯示器的量產性。
除此之外,Mikro Mesa的技術還具備了低溫免壓鍵合特點,確保了未來高生產效率,同時也可以避免目前業界加壓鍵合所帶來的良率問題,為Micro LED先進顯示器制造技術的進程樹立了重要里程碑。直徑3μm的μLED芯片,大小約為人類頭發截面積的1/700。
該芯片的大小,較目前業界一般常見的Micro LED面積更是小了100倍以上,成為全球第一的創舉。據了解,這也是顯示器業界首度展示的超過3吋并使用 5μm以下芯片尺寸的μLED顯示技術。 據Mikro Mesa內部人員表示,該顯示技術能夠轉移2~5μm大小的芯片,可以制造出高達1,800dpi等級的高精密度顯示器,并可應用在55吋或以上Micro LED電視。換言之,在產品應用上,該技術將從穿戴式裝置、智能手機、電視一直到AR產品,均具有獨到的競爭優勢。
另外,由于制程溫度較低的緣故,該技術更是制造柔性及透明顯示器的首選。預期該技術的未來性能與競爭力將遠遠超過AMOLED,在應用領域上也會更加廣闊,大大提升了Micro LED的未來發展性。
該技術采用了Mikro Mesa的專利制程,芯片采用垂直結構,電流散布比傳統Flip-chip覆晶式均勻,同時也能承受更高的電流密度。而芯片與下電極連接后,采用一次性整面封裝,上電極可使用ITO或是奈米銀線等,對于未來大量生產以及改善光學出光效率等方面,都留有極大的設計彈性。
此外,因為芯片尺寸微小的緣故,該技術也能達到50%以上的透明度,在達到高解析度的同時,也能做到高穿透率的透明顯示器,大幅增加未來應用的可發展性。 Mikro Mesa Technology由陳立宜博士于2014年成立,該公司致力于Micro LED的研究與量產技術開發,目前已擁有36項美國專利、14項臺灣及大陸專利,至于全球申請中的專利更是超過100項以上。
Mikro Mesa Technology創辦人陳立宜表示,該顯示技術是Micro LED通往消費型產品應用之路的一大突破,由于芯片尺寸變小,因此Micro LED的材料成本將大幅降低,不但能夠與AMOLED比擬,甚至有機會可以與LCD競爭。至于未來在軟性顯示器以及透明顯示器的應用上,能夠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將可大幅縮短Micro LED技術相關產品上市的時間點。 陳立宜表示,Mikro Mesa Technology是一家開放的公司,歡迎全球對于Mikro Mesa顯示技術有興趣的廠家一起來合作,不管是對于新型顯示器有需求的公司,或是顯示器業界的上中下游。大家一起共同開發推廣Micro LED顯示技術,讓Micro LED能成為新一代革命性的消費電子顯示界面。 (來源:時報資訊,圖片來源:Mikro Mesa)
量子點結合Micro LED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點熒光粉為納米等級的顆粒,其好處為有較佳的吸收率、高轉換效率及高演色性等優勢,應用以固態照明及顯示為主。近期的話題,則以三星QLED顯示屏將量子點技術混合在OLED之中,使顯示器的亮度與色彩的鮮艷度再次提升,這也顯示了量子點已經具有產品化的實力。
然而傳統的量子點普遍含有有毒重金屬鎘,以及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影響等問題。中國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團隊長期專注于量子點結合Micro LED顯示技術的研究,近期于量子點與Micro LED上取得相當大的突破。LEDinside有幸拜訪了郭浩中教授,請教近期的重大進展。
首先為了克服量子點受熱容易衰退的問題,交通大學開發出Hybrid-type LED,將量子點灌注至玻璃容器的設計,使量子點維持以液態的方式,有效提升發光效率與散熱效果,可達到NTSC 120% 與Rec. 2020 90%的廣色域表現。研究數據表示,Hybrid-type LED在大電流(即溫度較高)的操作下,其量子點的轉換效率比傳統固態的量子點薄膜可以提升24.5%,發光效率可達到51lm/W。
更重要的是,由于傳統的綠光量子點轉換率一般不到40%,因此交通大學近期也發布了鈣鈦礦量子點紙 (PQD paper),其厚度只有45微米,鈣鈦礦量子點本身具有不含鎘等有害物質及高效率等優勢,郭教授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何志浩教授合作,將鈣鈦礦量子點結合了納米玻璃纖維制作成PQD paper,提升鈣鈦礦量子點壽命的同時,也達到了120 lm/W的高轉換效率。
根據實驗結果,發光波長為518nm的綠光PQD paper對于藍紫光擁有高達91%吸收率。郭教授團隊也采用綠色的PQD Paper與紅色的KSF材料搭配藍光LED制作出白光LED,其可達到NTSC 123%與Rec. 2020 92%,經過連續250小時的點測,整體的光通量僅下降12.4%,大幅改善了鈣鈦礦材料容易受到水氧導致衰退的影響,郭教授團隊現在也在開發使用原子層沉積(ALD)鈍化保護技術制作PQD paper的保護層,預期可將信賴壽命提升超過1,000小時。此外,PQD paper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可撓的特性,目前已經可以做到0.28mm-1曲率半徑的彎曲,未來在可撓式面板或穿戴式組件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不用巨量轉移技術的解決方案
中國臺灣創新創業激勵計劃的支持之下,中央大學研發的「大面積氮化鎵磊晶技術」成功技轉給進化光學有限公司(Microluce, Ltd.),雙方合作自主開發的磊晶設備,提出了一套不須「巨量轉移」的解決方案,避免了現今微發光二極管(Micro LED)「巨量轉移」的高成本問題,成功提升高端技術能力,讓研發成果轉化為產業價值。
Micro LED的尺寸為傳統LED的1/100,每一個LED芯片即是一個顯示畫素,且具有優異的顯示功能、低耗能與產品生命周期長等優點,被視為下世代的顯示技術。然而現今的LED藍綠光材料是氮化鎵,紅光材料是砷化鎵,兩種材料的驅動電壓不同,驅動電路將造成困難,且壞點修復問題不易克服。
Micro LED目前主流方法是使用巨量轉移,就是將每一個Micro LED取放到驅動板上的正確位置,此方法的問題在于,目前的技術每小時可轉移25,000個芯片,智能型手機面板由約1,100萬個Micro LED芯片組成,需19天工作時間,因此無法量產。且「巨量轉移」成本高昂,取放2K畫素的Micro LED面板成本高于新臺幣33萬元。
進化光學自主開發的氮化鎵磊晶設備,能在低溫狀態下長出高質量大面積氮化鎵薄膜,不須巨量轉移制程,只需搭配奈米材料技術,即可達到全彩化的顯示效果。進化光學目前與香港的驅動芯片公司合作,準備產出1.8吋大小的Micro LED顯示面板,鎖定的是全球每年上億片的穿戴市場。相關技術已獲得了臺灣及美國專利,可望造福更多消費者。
臺灣地區來積極推動新創產業,特別針對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的訓儲菁英提供相關的產業鏈結計劃,例如「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劃」(RAISE),即培育出許多產業需要之高階人力。今年度進化光學與臺灣實驗研究院共同申請RAISE計劃并獲得補助,透過法人單位的職前訓練,協助將學校之頂尖研發成果順利銜接至產業界,幫助進化光學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導入市場;臺灣地區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又以專業協助量產制程與產線設計,對研發進度有巨大的貢獻。
未來進化光學將持續結合跨領域技術,運用于Micro LED領域,將技術能量全面發展到國內外市場。技術轉化商品的過程漫長,多方的大力支持,將有助于產業發展,增加國際競爭力。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