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下一代顯示技術,奧拓電子:Micro LED前景很“小”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lsy631994092 2019-08-21 17:01:27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從等離子顯示到液晶顯示,再到LED小間距,圖像顯示技術的成熟大多因應了不同階段的大眾市場的需求,從而得到極大的進步,在世界半導體顯示行業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國家。
目前,LED顯示行業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拐點,在Mini LED與 Micro LED的正面交鋒之下,不少國內LED企業已經耐不住研發的寂寞,繞過Mini LED,直接向Micro LED涌去。
Micro LED當下技術是否成熟?
Micro LED由于高亮度、低功耗、快反應、長壽命等特性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但技術研發的難題一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解決,從產業鏈上游的芯片,中游的轉移、面板到下游的終端應用,每一個環節都牢牢扼住Micro LED飛翔的翅膀。
奧拓電子高級副總裁、智能視訊技術研究院院長吳振志向數字音視工程網記者介紹,為了確保發光質量,Micro LED芯片尺寸必須小于100μm,在微小芯片的巨量轉移過程中,產品良率是最大的問題,即便最終通過聚集形成發光面板,死燈現象也非常嚴重,并且產品檢修成本很高。相比之下,Mini LED使用的芯片尺寸大于Micro LED但小于一般LED,在相關生產工藝、轉移技術上較之Micro LED容易取得突破。
多名顯示行業專家一致認為,芯片尺寸、生產工藝、批量轉移、修復等都是制約Micro LED生產的重要環節,Micro LED目前還沒有領先的生產商,要發展起來還需要材料、工藝、設備全產業鏈的配合。奧拓電子早在2013年研發生產Mini LED產品時,已看到Micro LED的市場前景,多年來在Micro LED的研發上也沉淀了不少經驗,但也看到其中關鍵性的技術難題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吳總向記者表示,公司對于顯示技術的前沿探索非常關心,對于mini/mirco的應用一直都有投入研究,以等待合適的時機進入市場。
Micro LED當前能否實現量產?
至于Micro LED當前能否實現量產,不少行業專家均持懷疑態度,據國際信息顯示學會(SID)北京分會主席嚴群博士估計,Micro LED大面積應用還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吳總也認為,以當前的綜合技術儲備,Micro LED要實現量產至少需要3-5年時間。因為本身奧拓電子在Micro LED的技術儲備是非常豐富的,也不排除未來合適的時機提前量產。
而從三星、索尼等顯示巨頭近年在各大行業展會的動作來看,Micro LED量產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種種跡象表明它們正在擁抱“下一代顯示屏”的商機,并準備收割第一波市場紅利。
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是,當前Micro LED的產品良率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臺灣某掌握巨量轉移核心技術的企業日前對外宣稱,其轉移良率可達到99.9%,不足99.99%的部分可通過檢測修復來彌補,該技術實際用于Micro LED產品的效果如何還有待市場檢驗。另外一個問題,也是影響量產最大的因素即是生產成本的問題,業內人士透露,僅一臺巨量轉移設備的采購成本就是上千萬,真正實現量產,售價將極其昂貴,屆時能否實現產能效益也是未知。
考慮到不同地域特性,吳總認為,中國市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市場,有些技術不成熟的產品在推出市場后也可以通過“優化”的方式來逐步解決一些技術層面或者客戶需求的問題,從而達到生存乃至發展的目的。不過,要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的Micro LED產品,吳總也明確表示,至少需要3-5年的技術沉淀,之后還要考慮相關生產成本等因素。
Micro LED的應用市場在哪里?
一些研究者認為,Micro LED推出市場的路線就如同首字母“M”,會出現大、小尺寸同步增長,最終收于中尺寸的趨勢,即先面向市場的可能是小尺寸的可穿戴設備、車載裝置及大面積視頻墻等產品,隨后才會向中等尺寸的商用電視屏等方向發展。
吳總則認為,Micro LED的發展方向不在大尺寸,而是在小尺寸的可穿戴設備、AR、車載、手機等應用市場,究其原因,一些需要用到大面積拼接視頻墻的場景,如指揮中心、融媒體、展覽館等,LED小間距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Micro LED很難產生替代效益,而在一些需要高亮度、低功耗、快反應、沉浸式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方面,Micro LED對相應市場產品的替代性很強,因此一旦上市,首先受到沖擊的不是LED,而是OLED、QLED等顯示類產品。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