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間距LED顯示屏行業:行業集中度提升,“普遍性”紅利時代告一段落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作者:galen 編輯:marie145 2019-01-11 15:56:09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2018年,持續增長仍是小間距LED顯示屏行業的主旋律,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增速放緩的同時,行業發展從早期的粗放型逐步過渡到精細型結構,由普惠型向極端化轉變,由面增長向點增長突破??傮w的表現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一個“普遍性”的紅利時代告一段落。
01 行業轉型加速,花式創新值得期待
展望2019年,增長仍將延續,而增速可能將進一步放緩。原因是由于小間距LED屏在現有優勢領域對傳統設備的替代已經接近飽和,在DLP、LCD、小間距LED無法互相完全替代的情況下,三者新的平衡關系已接近確立,此種情況下,小間距LED上升的速度必然會放緩。
此種情況下,尋求新的增長點對于企業而言至關重要??赡艿膭撔曼c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新市場:伴隨各種國際性體育賽事以及“一帶一路”出海政策推動下,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將不斷加大;
新領域:會議室拓展力度加大、電影院領域開啟新生,或將出現其他新的應用領域,加速融合創新;
新技術:COB應用更加普及,mini LED應用落地,micro LED也可能會出現技術突破。此外,圍繞SMD的創新還會持續更新;
新應用:圍繞應用端的新模式出現,譬如2018世界杯上的視頻裁判。
壓力與機遇并存,在此背景下,2019年行業仍將體現出創新*的大方向,各種層次的創新將頗為值得期待。
02 進門容易,畢業難,關鍵看修行
如果說,2018年,一個“見者有份”的時代逐漸遠去,那么,2019年,這種變化將更加深刻。一對最突出的矛盾將是:對于常規產品,入行門檻將進一步降低,但同時,盈利的門檻將逐步提高。這個游戲似乎變成了“誰都能玩,但并非誰都能贏”。
事實上,近年來行業自身也逐漸暴露出競爭日益加劇,產品同質化凸顯等問題,隨之而來的是行業洗牌的不斷加劇,以及品牌集中化顯現。2019年,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其結果是,品牌陣營的分級化進一步加劇,處于末位的玩家甚至很可能出現一波退市潮。
要想生存發展,找準自己在新業態下的定位,修好內功就顯得十分迫切。對于一線品牌而言,通過加大研發投入,保持在*技術領域的**地位,并綜合在資金、渠道、服務等方面具有的體量優勢,有助于保持自己一線陣營的地位。
二線品牌則可以通過在細分市場、業務模式、渠道能力等方面的特色化定位,找準自己的立足點。
而中小品牌則可以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靈活性優勢,以針對用戶痛點的“點狀”*業務模式來尋求生存空間。
總體而言,2019年無論何種規模的企業都不會感到太輕松,真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03 新技術加速滲透,小間距新商機顯現
伴隨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落地應用和深度滲透,小間距LED將迎來嶄新的商機。
有業界人士指出,2018-2020年的三年,將是AI產業爆發的關鍵時期。其中,最受關注的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已經在國內多地陸續落地實驗。而與之相關聯的智慧交通行業一貫是大屏顯示的重要行業領域。AI的參與,無意將帶來更加海量的數據,推動交通行業朝向智慧化方向邁進。這其中,交通監控、指揮調度、智能化生產以及維護保養服務等都為小間距LED提供了新的商機。
再如,傳統醫療行業,特別是診斷環節,對醫生的經驗有著極強的依賴性,這也是導致醫療資源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AI和大數據學習的參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AI醫療影像診斷的準確度,使診斷對少數人的依賴逐步轉向對可以批量制造的診斷設備的依賴,帶動如“網絡診斷”等服務模,而這又將為以小間距LED為代表的大屏商顯設備創造機遇。
不僅如此,在智慧工廠、智慧學校、智能家庭等領域,小間距LED也可大有作為。
2018年8月,壹品光電聯合百度展出了“LED透明屏+AI”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未來智慧LED屏應用的廣闊前景。
數據經濟的盛行,正在加速AI應用普及,并將使得“數據來源”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這些都為小間距LED的創新應用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04 mini/micro LED玩家換血
mini/micro LED將成為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幾乎已成為小間距LED業界的共識,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mini/micro LED憑借“大小通吃”的本領,很可能未來在顯示設備行業“一統江湖”。這種說法目前來看尚屬遙遠,但不可否認的是,伴隨此類技術的應用落地不斷加速,給小間距LED行業的品牌格局帶來變化是必然的。
在傳統小間距LED顯示屏行業,無論SMD還是COB陣營,事實上,創新都還只是“量變”的過程,而參與的玩家,也不外乎圈內的企業,而所謂的競爭,也不過是企業實力的此消彼長。但是到了mini/micro LED時代,不僅技術端的變化堪稱“質變”量級,就連玩家陣營都會發生巨變。目前已知的,中國臺灣面板制造商已開始在mini LED領域發力,背光應用即將落地;此外還有三星、索尼等“非傳統”小間距LED屏制造商推出micro LED原型機,搶占先發優勢。
眾所周知,小間距LED時代,國內制造商無論在技術還是市場方面都遙遙*于全球,部分技術領域甚至*國際對手2-3年。再加上近年來小間距LED屏市場高增長表現,不難理解,會有一些在小間距時代落后的顯示巨頭想要利用mini/micro LED實現“彎道超車”。
于是,對于國內的小間距LED屏企而言,在小間距LED時代積累下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將會面臨顛覆性的挑戰。目前已知,國內多家小間距LED屏企也已經有了相關技術儲備,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更大的賽場上,面對更多的玩家,將現有的優勢延續到mini/micro LED時代?這將是2019年最有看點的。
05 337調查敲響警鐘,專利保護體系將更加完善
據商務部消息稱,2018年3月27日,美國Ultravision Technologies公司依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規定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指控國內11家企業在對美出口、在美進口或在美銷售的LED燈驅動及其組件(Certain Light Engin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侵犯其專利權,請求美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LED顯示應用分會對此做出了鄭重聲明,予以回擊。
事實上,這并不是國內LED屏企的*責難。不完全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美國針對我國LED產業和企業的337調查申請已經至少有6起之多。且近三年來呈現糾紛“高發趨勢”。其背后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是部分*單邊貿易保護思想指導下,針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定向打擊”,更是打壓我國在小間距LED顯示領域技術和市場*優勢的流氓行為。
所幸的是,我國屏企一向具有極強的專利保護意識,絕大部分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建立了相應的專利池,相應顯示產品在海外市場上市前,均做過大范圍的專利侵權檢索,積極主動防范出口產品侵犯相關專利知識產權。
但無論如何,事件再次為我國科技創新企業敲響了警鐘,構建更加完善的專利保護體系,提升關鍵技術環節的自主研發比例,掌握核心技術領域的主動權,是一根時時刻刻不能放松的弦。這將是接下來包括小間距LED屏企在內的我國科技制造企業戰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