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智能運輸大會隆重開幕
來源:中安網 編輯:ann 2013-05-30 07:10:49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26日下午,第四屆中國智能運輸大會隆重開幕,拉開了代表著亞太區域智能運輸、智能交通、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學術、科技發展與應用最高水平思想盛宴的大幕。
全體大會由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偉主持。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趙沖久,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苗前軍、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羅俊儀,深圳市智能交通運輸委員會主任黃敏,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臺灣中華智慧型運輸系統協會理事長孫以浚,法國交通部ITS 工作組負責人歐盟-ITS 法國常任代表Mr. Jean François Janin,意大利智能交通協會秘書長Ms. Olga Landolfi ,日本ITS協會常務理事Mr. Makoto OTSUKI 等國內國際知名智能交通領域專家以及英特爾智能系統事業部總經理陳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交通事業部總經理陳斌分別就智能交通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做了精彩論述。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偉主持會議
智能交通不僅是一個新的交通管理手段,也是新的產業增長點;而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大數據、合作系統會在于智能交通系統的技術融合中,將成為智能交通技術和應用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大會的共識。王笑京站在世界智能交通技術和應用發展的角度,對中國智能交通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做了前瞻性的思考。
吳忠澤:智能交通是交通管理新手段,也是產業新的增長點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致辭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吳忠澤認為,智能交通不僅是新的交通管理手段,也是相關產業新的增長點。他說,中國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究應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我國修訂了中國智能交通體系框架,國家智能交通標準體系的布局已經初步完成,掌握智能公交調度,交通指揮決策平臺,群體動態誘導系統,智能交通管控等一批關鍵技術,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建成了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服務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掌握了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關鍵技術,制訂了標準規范,完成了核心產品的開發和信息系統的集成。目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技術正在向人車路一體化協同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智能交通未來的任務是要把握好我國城鎮化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機遇,在技術創新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加快成果的轉化,技術轉移,加大應用力度。未來中國智能交通產業在發展中,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化,首先要關注綜合交通和公共交通領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務的發展,要重視綜合交通樞紐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要考慮城鄉公路服務的智能化,積極推進建設新一代交通服務系統。建設智能化公交運營管理和運營系統,提升公眾交通出行的智能化服務水平。智能交通不僅要更多的為車輛和駕駛員服務,還要更多的為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服務。
要重視智能交通在改善環境方面的作用,積極開發和環境改善相關的智能交通項目。改善環境,原本就是智能交通的三大目標之一。衡量智能交通相關性能的時候,應該衡量節能減排的相關指標。智能交通要和實現出行的便利化有機的結合起來。
要關注智能化車輛技術的研發。智能化車輛是實現安全節能的直接推動。車輛智能化發展,在主動安全方面具有積極的成效。智能化技術與新型能源汽車的結合,將隊未來交通工具及智能化技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ITS要在改善中國的交通安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智能交通在安全輔助駕駛,安全信息服務,惡劣條件下通行保障,提高救援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國內外智能交通發展的熱點之一,智能車路協同技術,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要為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提供更多的支持,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開展由企業,高校,運營單位參與的聯合項目的研發運營。建立和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的規范和標準體系。特別要注意進入物聯網技術的智能交通領域的標準和相關重點應用領域的部署。有關部門要在政策上給與發展智能交通產業給與重視,尤其是規劃。要推動政府關于交通信息資源的有序開發,并且要形成公眾服務和市場化增值服務的兩種交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機制。要積極營造智能交通產業化市場,建立市場應用和資本三者共同引領的智能交通產業發展模式。要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參與到智能交通有關領域的建設和運營。
中國的交通運輸正在轉變發展領域,由主要依托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數量,逐步的轉變到更多的依靠更加主動生產要素的創造力,更加關注環保節能和土地的節能利用。在這個轉變中,科技創新是關鍵。通過智能交通等現代交通技術的應用,全力提升交通運輸業的供給能力,運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務水平。加快交通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過程,是實現交通運輸業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苗前軍:衛星導航與智能交通結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衛星導航與智能交通結合,是衛星導航和智能交通應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2012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正式大規模應用。苗前軍認為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未來將面臨幾大態勢:
大北斗時代。當北斗應用成為現實的時候,中國衛星導航進入北斗導航時代。不僅僅是因為北斗導航系統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的產品,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融入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大家庭。北斗有自己獨特的系統設計上 的優勢。導航系統和通訊系統,衛星系統相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導航系統了。
大應用時代。北斗大應用,衛星導航大應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北斗大應用衛星導航應用已經風起云涌。如何在各個行業北斗大應用的前景。
對于“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GPS”,我們為什么還要用北斗這樣的疑問,我們有這樣幾個理由:第一,北斗衛星系統結構優勢使得北斗導航信號在城市高樓林立地區的可用度比GPS優越的多。第二,北斗衛星的系統結構使得北斗的信號能夠與地球同步,初始定位時間要比GPS短得多。一般情況下在25秒左右,北斗就能完成首次定位,而GPS經常需要1分鐘2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第三,我國從戰略高度上要增進北斗的定精增強系統,當前已經完成了從分米級,厘米級,毫米級的北斗定精增強系統建設。在武漢之外,也在北京天津等地完成了區域級精準化定位網絡建設。通信與互聯網已經高度融合,由于智能終端的出現,移動互聯網正在呈現幾何級數的發展勢頭。隨著衛星導航系統的國產化,衛星定位、導航、授時等功能必將同樣作為基礎信息服務,與通信網絡一起廣泛、深入地融合到各行各業中。北斗導航系統社會化,民用化,大眾化的應用會為我們的智能交通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優勢和幫助。
大產業的趨勢。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在應用北斗系統的時候,都會到來不同的產業需求,北斗是戰略新興產業里的旗艦。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與智能交通融合,必然能帶來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極大推動。
黃敏:將交通運行于管理構架在科技和制度之上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主任黃敏題為《將交通運行于管理構架在科技和制度之上》的主題演講,從科學技術應用和制度建設的角度探討了對城市交通運營管理的重大命題。
當前,深圳市的智能交通運行與管理存在四大熱點難點:即綜合交通運行體系龐大、協同運行迫在眉睫;交通管理層次與幅度巨大、治理結構亟需優化;城市交通擁堵情況愈加嚴重、治理擁堵刻不容緩;公眾出行信息服務需求愈加迫切、解決民生服務引導智慧出行。面對四大熱點難點問題,如何面對?如何解決?
深圳市提出將交通運行與管理構建在科技和制度上。通過管理結構優化、業務流程再造,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領交通運行與管理一體化、現代化,向智能要效率、向智能要管理、向智能要水平;通過頂層設計建體系、立模式、編規劃、樹標準 ,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領交通運行與管理一體化、現代化 ,向智能要效率、向智能要管理、向智能要水平;匯聚綜合交通運行系統及數據,打造綜合交通數據資源中心,促進協同運行,構筑行業運行監管體系,實現行業全覆蓋、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應對民生服務要求,實現便捷、及時、全面的公眾出行信息服務,打造綜合交通數據資源中心,實現數據綜合應用,促進協同運行;構筑行業運行監管體系,實現行業全覆蓋、智能化、精細化管理,以綜合交通運行指揮中心為主要載體,通過打造“智能公交、智能設施、智能物流、智能政務”四大平臺,形成一個中心四大平臺的體系框架,構建國際水準的綜合交通智能體系。
與此同時,在智能交通建設中,深圳市政府還在積極探索政府+企業模式,共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設 ,鼓勵交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 ,推進交通行業規?;蛯I化發展 ,把更多社會資源凝聚在智能交通領域建設中 。
李清泉:民生科技行人導航是移動互聯網應用重要發展方向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作了題為《室內外一體化行人導航與智能位置服務》演講。他認為行人導航是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科技,也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與智慧城市建設也是切合的。行人導航是把室外的導航延伸到室內,對室內路徑的導航和精確定位,室內外導航的一體化在日益增多的大綜合體建設中,室內導航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將室內外的導航結合起來,對智慧城市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做演講
行人導航是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為出行活動提供電子地圖、空間定位、路徑規劃與引導等服務的應用系統。當前行人導航服務面臨新挑戰主要來自解決室內外空間定位,室內外切換的精度不夠、可靠性不夠;室內外一體化導航路徑上,存在室外道路、室內通路(走廊、空間、電梯)、混合道路等不同的路徑連續表達,路徑完整的連接起;室內外行人路徑快速規劃、動態切換與一體化表達準確性等問題的挑戰。
在行人路徑智能引導上,行人路徑引導的準確性、清晰性與易用性還不夠,定位誤差、路徑引導信息準確性與復雜性都會影響行人空間信息理解過程,進而影響導航系統易用性與可推廣性。
針對行人導航理論在室內外無縫定位、一體化路徑規劃與智能路徑引導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圳大學進行了基于地理信息理論、智能交通理論與空間認知理論研究室內外一體化行人導航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研究內容包括多傳感器定位信息融合算法,一體化行人路徑規劃算法,增強現實行人路徑引導方法 等。李清泉認為:行人導航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科技。 室內外一體化行人導航方法有助于將導航服務范圍從室外拓展到室內,并實現室內外導航過程無縫切換。 室內外一體化行人導航路徑規劃算法能夠為不同的用戶群體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路徑規劃服務。增強現實行人路徑引導方法能夠降低行人空間信息理解負擔,拓展導航服務群體。
王笑京:跟蹤開發C-ITS,形成自主產業和中國服務體系
王笑京在他的《合作系統在智能交通中的發展趨勢及應用》中,對歐美各國及日本,韓國對智能交通技術研究和應用的最新成果進行了介紹,車路合作系統,車車合作系統,EcoMove和EcoDrive(生態交通和生態駕駛),基于移動通信網的交通信息服務是當今世界智能交通領域技術應用研究的重點。他說,發達國家在環保與節能;合作系統(Cooperative System);新一代通信技術在ITS中應用;Connected Vehicle;V2V, V2I;3G, 4G, WiFi;LTE等領域的研究給了我國很多啟示,這些國家在交通安全、公交、物流、信息服務等應用領域進行的車車合作、運輸基礎設施與車輛的合作;C2X;依托于智能終端的廣義合作-新型信息服務;通信、交互、互操作等技術領域的研究值得我們關注。
在C-ITS標準上,發達國家早已經做了戰略布局。對于國內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的發展,他也給出了對策和建議,他認為應全面和實事求是的分析發達國家在C-ITS和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的狀況;分析和研究C-ITS的本質和技術內容;抓住地域、管理、文化的特點,跟蹤和開發C-ITS,但要注意推動形成自主產業和中國的服務體系;可借鑒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交通運輸部可起到組織和帶動作用;汽車和通信產業需要更多的參與在標準化領域加快工作。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