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音樂重塑市場格局 傳統的CD已經失去了存在價值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ann 2012-02-16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昨天,我聽說點播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已經能夠通過iOS提供320Kbps的音樂,達到了CD音質。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還需要CD嗎?
長期以來,CD一直都有著數字音樂無法比擬的優勢:音質更好、更容易在車內和家中播放,不存在DRM(數字版權管理)煩惱,而且可以壓縮成任何碼率或格式的音樂,包括FLAC等無損格式――這已經成為很多音響愛好者的最愛。
這些優勢中有很多至今仍然存在,但音樂市場的格局已經與5年前大不相同。DRM已經一去不返,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可以存儲海量音樂,而且可以通過汽車音響和和家用音響播放。
與此同時,Pandora、Spotify和Slacker等流媒體服務都提供了點播功能,完全沒有必要再購買音樂,而且可以通過iPhone和Roku機頂盒等設備收聽。
我已經收藏了很多CD,大約有150張,但都已經被我束之高閣,估計5年內也不太可能再碰它們。就連有聲讀物中的CD也已經讓位于數字音樂,這大大節約了成本。
那么,CD是否依然占據一席之地?對我而言,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早已確定。我喜歡花0.99美元購買單曲,而不是花8至12美元購買整張專輯。即使非要購買專輯,我也更傾向于廉價的數字音樂專輯。
另一方面,我也聽說很多人之所以不用iTunes或亞馬遜購買音樂,是因為碼率過低――亞馬遜的MP3文件碼率平均為256Kbps,蘋果AAC格式的碼率為256Kbps。因為我很少用耳機聽音樂,而且我的耳朵也聽不出256Kbps和320Kbps有什么區別,所以我并不在乎。對我來說,只要音樂好聽就行。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