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可復制”絕對是騙人的鬼話
來源:全球品牌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07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解讀德魯克關于“管理本質”的論述(二)
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德魯克從企業管理層的角色定位、職責界定和面臨的挑戰三個方面闡述了企業管理的本質。
從管理層的角色定位來看。德魯克認為,每一名企業管理者都是賦予企業生命、注入企業活力的要素,在企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質與績效是企業唯一擁有的有效優勢,成為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經濟體系中能否成功,是否長存的關鍵因素。社會將生產力資源——人和物質托付給了企業,就要求企業經過良好的管理運營,不斷產出成果和績效,使社會財富增加,將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增強,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他斷言,“如果某人能使只長一根草的地方長出兩根草,他就有理由成為比深思默想的哲學家或形而上學的締造者更有用的人”。
從管理層的職責界定來看。德魯克認為社會和企業是一個有機體,管理層是企業的一個具體器官,把管理者定義為“老板”或者是“管理其他員工的人”的認識,無疑是片面的、膚淺的。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的性質和創造顧客的本質決定了企業管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和職能,那就是經濟績效。在制定任何決策、采取任何行動時,企業管理者必須把經濟績效放在首位,用企業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促成商品交換的成功,不能持續創造成果和財富,那管理層的工作無疑是失敗的。由此引申開來,管理層的職能就是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三個方面。其中管理企業的職能是首要的,其它兩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絕對不能將三種職能割裂開來,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管理。
以上可以看出,管理不是單純的理論,更不是嚴密的邏輯和深奧的數學模型,企業管理的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概括起來一句話,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一個知行合一的實踐過程,其終級目標就是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知行合一”說明有“知”不一定能“行”,倘若讓那些管理知識豐富的學院派管理專家來管理一個企業,不見得就能獲得異于常人的成功;同時“知”也是在“行”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積累、豐富和發展的,許多文化水平較低的創業者通過自己的積極實踐和探索創新,總結出了一套管理自己企業的獨到經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由于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因此任何企業都有兩個基本的功能,而且也只有這兩個基本功能——營銷和創新。營銷功能是企業區別于其它社會組織的重要特征,而單靠營銷也無法構成企業。在不斷擴張的經濟中,只有視變化為理所當然、且樂于接受改變,企業才可能生存。由此引申出企業的第二個功能——創新,也就是要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給社會提供更好更充足的商品及服務。
企業管理的本質決定了企業管理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這就要求管理的方式也要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而不能用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來管理企業。成功是過去時,受到業務、資源、環境、人才和機遇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企業管理的技巧、能力和經驗也不能照搬運用,因此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并不能保證他從事別的領域也一定會成功,成功不會象一堂單純的理論考試一樣,可以不斷復制。
同時,企業創新的功能也決定了企業管理應當不斷打破傳統模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既然是創新,當然不可復制(也沒有復制的模板),只能是將別人成功的經驗作為借鑒和參考。
至此,或許有人要反問,不是有一些成功的企業家,連續在幾個領域大獲成功嗎?怎能說成功不可復制呢?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這些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有著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使得自己從一個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跨越變得更加順暢,從而獲得了再次的成功,而不是將管理的經驗和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了簡單地復制和移植。
因此,企業管理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任何關于成功可以復制的論述無疑是騙人的鬼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試看當今中國,又有幾人靠著復制別人的成功模式而獲得成功的呢?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