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向外企學營銷,為什么總是失敗?
來源:全球品牌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08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外企是我們的師傅,這一點不容置疑。從改革之初確定引進外資發展經濟的基本政策,我們就對外企高超的市場運作方法和管理營銷理論體系就贊嘆不已,從外企對中國市場的大手筆運作和精耕細作中,我們第一代企業經營者普遍采用“拿來主義”,畢竟在生存的經營環境里,可以做任何嘗試,為此,有的企業經營得倒也有模有樣,學習外企總能使我們企業找到差距和不足,如今遍及全國的中小企業中,各自按自己的生存方式發展,經營模式是千奇百怪,適者生存,各種在EMBA的案例,在國內市場基本都能找到。
國家與國家之間發展是不平衡的,企業之間的發展自然也是有高低之分,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企業的前面有著太多的榜樣和高山,但也并不影響我們企業前進的步伐。對于外企幾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發展,我們企業沒必要自卑,畢竟市場的發展最大的財富是經驗,我們現在就是缺乏這個,國家在法律行文在不斷規范市場,企業之間的互相學習也在不斷提高和調整,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的運營模式基本上是現行的特許加盟模式的師傅,寶潔作為日化行業可以說是市場通路運作企業的總師傅,麗花絲寶、娃哈哈身上都有寶潔的影子。安利、雅芳等直銷外企幾乎就是國內直銷企業的風向標。學習外企,實用至今,也會延續將來。
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民營中小企業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強,在向外企學習的大潮中,一無反顧,可是結果卻并不好,能深得外企管理要領或是模式復制的并不多,這是為什么呢?一向以善于適應市場和靈活多變的民營企業,為什么在向外企學習的過程中,建樹不顯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有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以營銷這一個方面說明,我們的企業還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認同度和價值觀決定著我們企業學習的水平高低。學習不是模仿,而是在有思想的自我否定中進步。
筆者認為,中小企業對外企學營銷,失敗的原因至少有三點:
其中有一:斷章取義
在商學院的系統教材中,營銷策劃從來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環節,它只能是整個經營工作的一部分,這是西方相對成熟的市場體系。但是,中國市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處于市場初級階段,在發達國家,企業若是排名在同企業的前十名之后,估計企業就沒有什么前途,但是在國內,排名即使是在第一百位,公司的發展也是有利潤和市場空間的。
由于市場的發展過快,主導企業經營發展的往往只被簡化只有三駕馬車,生產環節,產品環節,營銷環節。營銷作為一個橋梁,肩挑兩頭,共同支撐起生產和產品。隨著市場的開發競爭升級,市場重心也在發生變化,但是,作為中小企業介入市場的最低條件仍然是從生產和產品開始,自我競爭力不強,同行業眾多,在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中,營銷不斷被放大,重營銷而輕質量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是國情,日前全國聞名的蒙牛“特侖蘇”事件,不正是營銷惹的禍?牛根生是一個營肖高手,在經營企業的同時也在經營自我。遠的說,三株口服液營銷號稱在全國除了郵政第二的網絡,也是營銷力的功勞。武漢的紅桃K借勢而上,迅速做大資產達50個億。腦白金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營銷方式在全國狂卷上百個億,至今仍被營銷界視為經典案例。
“誰消費我的產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營銷是沒有專家的,惟一的專家是消費者。你要搞好的策劃方案,你就要去了解消費者。”——史玉柱的這番話似乎就代表著我們企業對營銷的一種態度。即強調對外不對內。
現在看來,過度的強調營銷,就像是殺雞取卵,當時是很麻利,好像是速戰速決,其實,付出的永遠比得到的更多。在濫砍濫伐,過度開采一樣,我們現在又在走回老路,現代的成功企業應當時時刻刻想到消費者還缺少什么,如何創造市場和做大市場,而只想著把產品賣出去的企業是永遠長不大的。營銷案例不能看現在,經典的案例應該是放在十年之后再去評價,短期時間造就的業績是不足以說明成功的。
對于營銷的認識,我們需要眼光。
其二:忽視基礎工作
金庸先生不斷是一位武俠小說作家,他同時也是《明報》的創始人,他是一個企業家,因此,他是知道一個能發展成長的企業更關鍵的因素是什么?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喬峰在聚賢莊,以一套平淡無奇的太祖長拳打遍天下英雄。這說明什么?是技巧重要(營銷),還是內力重要(基礎)?在真正的高手(規模企業)面前,看來基礎是要重要得多。
我們中小企業看到的是外企的風光,淡定自若?公司希望:管理者的決策和員工的隨意,在平平淡淡中員工都有一種自發的公司使命,并為此而終生奮斗。據說,豐田公司的員工一入職,有權購買本廠的汽車,在工資中分期付款。據說微軟的員工在公司可以穿著睡衣走來走去,星巴克開在微軟總部,飲食全部免費。據說在百度里,員工可以在家里辦公。去公司只是想去就去。于是有一段時期我們很多中小企業一味的去模仿,以人為本,似乎能體現到現代企業的文化,結果,發現都是形式,潮流跟得緊,效益卻不見長。所謂學得個形,而沒有神。殊不知,基礎工作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什么是基礎?基礎就是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現狀,適者才能生存,企業文化和產品都在符合企業自身的發展。很多失敗的企業都是忽略了這一點,一味的強調外援的重要性,沒想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是“消化不良”就是“水土不服”或是“頭重腳輕”。任何管理和理論,模式和文化都是建立在企業的自身基礎上的,沒有這個平臺,一切的外來力量都是站不住腳的。縱觀國內的成功企業,無一不是“自力更生”,如娃哈哈的銷聯體,格力的淡季打款,海爾的流程再造,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相比,如過江之鯽的學習者,大多淹沒在市場的大潮中。
其三:做好細節
汪中求先生的《細節決定失敗》風糜企業界,從一定程度上宣揚了細節的重要性,不少企業基至都是人手一本。眾所周知,國內企業所理解的細節,都是要把小事做好,要注意小事。汪中求先生認為小事做不好往往會影響大事。這個觀點沒有錯,東漢陳蕃也說: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可是陳番是誰?恐怕現在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吧?如何去理解真正的細節呢?我們很多中小企業并沒有理解到這一層,以為能做好小事就一定能做好大事?把細節作為只是單一的小事的這個觀點并不是很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很多企業的確存在有不重視細節的方面,但是并不是企業發展中的最重要的方面。
如果說,企業的發展是一個三級跳,做好流程中的小事只是企業要完成成長的第一步,第二步,也是更為關鍵的一步是二級跳,這才是企業處于優秀企業的重要因素。
做好小事的細節是基礎細節,國內企業吹毛求疵者大有人在。我們有些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把細節盯在一個小事的不到位,制度的不完善,員工的儀態,辦公設備的擺放等,這只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細節是一個良性企業必要的基本條件,但是,注重良好細節的企業不一定是一家優秀的企業,企業的成功在于競爭力,注重細節體現著企業的軟文化,但是一個企業如果沒硬實力支撐的話,再強的文化也是沒有用的。
細節主要是體現在企業的整體流程和經營體系上,是指一個企業的整體設計流程的整體性,在細節上不斷創新和完善生產工藝流程才是企業長足發展的根本。提高效率更要提升效果,這都需要企業在公司眾多的管理、生產、研發流程上下功夫,只有不斷的貼近于市場,了解消費者,提升和改進公司的各個運作環節,把細節做成制度,把制度做好標準,把標準形成文化,這才是企業不斷成長的唯一之路。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