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式戰略是現階段中國企業戰略管理的一個典型代表
來源:全球品牌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09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作為一個曾經的戰略管理的參與者和現任的戰略營銷咨詢顧問,我毫不懷疑以夏新李曉忠總裁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二代企業家在本企業戰略決策時的理性、經驗和責任心,而且也部分地認同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采用“機會主義戰略”對企業原始積累的價值;甚至,我寧愿相信他們采用的“機會主義戰略”是一種有計劃地、聰明地完成原始積累、實現真實的企業戰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即真實的戰略)。
遺憾地是,事實并非如此。“機會主義戰略”就是他們真實的戰略。不僅僅是夏新,很多比夏新規模更大、知名度更高、歷史更長的企業莫不是如此——比如春蘭、海爾、TCL……,甚至連給人們印象最穩重的聯想也不例外。
部分階段性結果我們已經看到:夏新現在沒幾個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春蘭什么都干但好象現在什么都沒干成,TCL在早已公開做出戰略檢討的情況下股價仍跌得慘不忍睹,而穩重的聯想在學費交過幾次后表態說現在要先學會“二元化”、將來再去學“多元化”……?! ?/p>
二十五年市場經濟的洗禮,少量的企業已經開始覺醒,多數的企業仍然沉迷其中,為什么會是這樣?
我的認識是有兩個原因:一是環境驅使,二是不懂戰略?! ?/p>
環境驅使
毫無疑問,企業和企業家選擇“夏新式機會主義戰略”實際上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環境的一個產物。讓我們來檢視一下是不是如此:(1)“遍地是黃金”的機會誘惑(殊不知,對有些企業實際是陷井);(2)政府對部分市場和行業準入的門檻設計進一步提高了部分企業進入此一市場或行業的誘惑;(3)中國低成本、低風險的融資環境使企業“拿錢”非常容易(不管股市、銀行還是其他政策性融資);(4)早期又易又快的賺錢經歷,既麻痹了企業家的風險意識、又夸大了企業家的個人能力;(5)以“產值”為核心指標的考核制度助長了企業家和大股東(政府官員)目標一致的“政績工程”;(6)企業家個人及小集體對“個人利益多元化”的無止追逐加快了企業對“公司產業多元化”的不懈追求;(7)對憂國憂民、勇于進取、果斷決策、百折不撓等企業家精神的過度追求也會成為企業“過度多元化”的精神毒品;(8)中國傳統的面子文化、功名文化、官商勾結文化,以及人類在原始積累階段的本能,都是企業家追逐“規模”、“知名度”和“產業多元化”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鴉片?! ?/p>
不懂戰略
雖然,我們現階段當權的企業家們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戰略體驗,不少人已經拿到了MBA乃至DBA學位,也見聞了不少世界500強的戰略故事,甚至部分企業還花了錢請了咨詢公司做過戰略管理咨詢項目。但我還是不客氣地說,現階段的大多數中國企業家頂多是剛剛開始有了一點戰略意識,對戰略管理的基本知識恐怕都還沒系統讀完,比較專業地進行戰略管理實踐還談不上,關鍵是因為我們經歷市場經濟的時間還是太短。
不信,你可以做兩件事來檢視一下:
一是把“戰略管理”的書或一個完整的章節讀完,然后對照一下你的公司,看看自己的公司做得怎么樣?
二是花點時間了解研究一下自己的同行或者幾個中國的知名企業,看看他們到底做得怎么樣?
不過,順便我要提醒一下,不要犯佛教中所說的“貪、嗔、癡”中“癡”的毛病,沒讀懂甚至沒讀人家的書,就說什么“洋人的東西不適合我們”!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