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改革2009新布局:今年出臺八大措施
來源:MSN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2-28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2009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將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穩定和擴大就業”以及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標展開
2009年是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一年,也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關鍵性一年。
按照中央的要求,2009年要抓住時機推出有利于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改革措施,這是提振市場信心的最好辦法。也就是說,新出臺的改革措施要在“保增長”上下功夫。
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增長比較困難的時期,往往對經濟結構和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暴露比較充分,比較容易形成共識,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及時調整政策,推出相應的改革措施,有利于提振信心,并為經濟增長創造條件、鋪平道路。
改革重心在于改善民生
擴大內需是保增長的根本途徑,結構調整是保增長的方式和主攻方向,深化改革開放是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改革措施推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改善民生。在目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形勢下,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使當前的經濟困難轉變為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經濟結構和完善體制機制的歷史契機。
2009年“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以及“穩定和擴大就業”是黨和國家政策的主要目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實現這一主要目標而展開。在經濟增長面對困難形勢下,為了促進經濟的復蘇和回升,所有出臺的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經濟增長,要在保增長上下功夫,也即2009年凡是對經濟增長有利的改革措施要堅定不移地推出,對經濟增長不利的改革措施,堅決不出臺。
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一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資源價格、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二是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領域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四是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加快壟斷行業改革,不斷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促進公平競爭;五是加快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根據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驗,在任何時期推出改革措施都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考慮改革措施出臺的時間、力度,以及企業和人民群眾可承受的程度,穩妥推進改革。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凡是讓老百姓掏錢,但又不屬于擴大消費范疇的改革措施,以及加重企業和群眾負擔的改革措施均不能推出,應作暫緩處理,待條件具備后再議。
例如,從長期看,“環境保護稅”應該出臺,企業和公民都應承擔環保和環境治理的費用負擔,而繳納一部分稅收。但是,考慮到這將在經濟疲軟時期增加企業和群眾的負擔,因此,這項改革措施在2009年將不予出臺。
八大改革措施今年出臺
2009年已經決定出臺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其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體制改革在大部門制的基礎上,今年政府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削減審批事項,健全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對政府的投資要推行代建制,最大限度地縮小核準范圍,科學界定核準權限。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精神,國家發改委已在1月底發出通知,將其審批外國政府1000萬美元(或800萬歐元)及以下貸款項目資金申請報告的部分職能,委托項目相關省級發改委實行審批備案制度。通過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激發市場投資活力,完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評論comment